学院实验中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依据为首都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目标,将“建筑与环境模拟实验教学中心”构建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简称建筑学院)的学科专业交叉链接的平台上。
本中心自设立以来,紧密围绕学校“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办学指导思想,突出为首都城市建设服务的特色和发展要求,把握培养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方面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开展系统化建设,是首批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
“建筑环境模拟实验教学中心”注重把握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依托本校的建筑学院的优势学科专业,如教育部特色专业点、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建筑学专业,北京市重点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协同建筑学院的城市规划、工业设计专业,以及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建设,在新型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学科专业交叉链接系统中,开展建筑与环境模拟创新实验教学。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适应“强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促进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的新型实验教学平台。
本中心树立适应时代发展和自身特点的实验教学理念:
第一、紧密围绕学校“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办学指导思想,突出为首都城市建设服务的特色和发展要求,把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方面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开展实验教学建设,加强校企业合作办学。
第二、以具有稳定基础、优势和特色的建筑学学科专业为核心,在新型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学科专业相互交叉链接的体系中,构建支撑“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施与产品设计——艺术创作”的建筑与环境模拟实验教学平台;
第三、提倡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统筹协调,通过实验教学的系统化建设,营造启发思维、鼓励创新、尊重个性、履行责任、注重实践的氛围,落实专业《教学计划》对“强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促进学科专业协同发展;
第四、重视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采取多元实验考核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本中心的实验教学与管理工作,现主要通过建筑学院下设的建筑系、城市规划系、设计艺术系、建筑技术部、建筑史论部、设计基础教学部、学院实验中心和学院办公室等教学与管理部门具体分解和落实。
本中心为专业实验中心,主要面向建筑学院相关学科专业。建筑学院目前在校生人数为678人,其中本科生456人,硕士研究生222人。此外,本中心每学年还承担为学校其他二级学院的学生开设校级选修实验课程等教学任务。
按照构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施与产品设计——艺术创作”的新型实验教学平台的需要,本中心的实验教学系统设计目前由4个主要实验教学模块组成:即,“数字化设计模拟”、“空间环境实物模拟”、“建筑物理环境模拟”、“环境与设施体验模拟”。
为适应实验教学模块要求,本中心现下设12个实验室的实验室,分别是:数字化设计实验室、影像实验室、模型实验室、木器工艺实验室、金属工艺实验室、面层工艺实验室、综合工艺与装配实验室、建筑构造实验(展示)室、建筑物理环境实验室、设计展示实验室、人机工程实验室、环境心理实验室等组成。实验中心的实验室预约开放时间可达到不低于1,560小时/年。其中,除人机工程实验室、环境心理实验室为正在筹备建设中的实验室外,其他实验室均达到预约开放条件。
本中心通过整合、优化实验教学资源,开设出与2004版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相配套的,由10个系列,44门实验课程,53个实验项目组成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大部分实验成为综合设计型、创新研究型实验。满足了各专业对课程设计、课程实习、课程实验等的实验教学需求;同时对“科技活动”教学开放,为学生开展相关实践、实验创新活动提供教学支持和保障。目前,本中心主要负责建筑学院在校约2,875人的实验学生,每年的实验人学时数达到46,080人学时左右。
本中心实现有实验教学行政用房的使用面积5,055m2。近年来,建筑学院利用各类建设经费仪器设备进行了全面更新换代,并添进一批先进仪器设备,如数字化设计、逆向设计、数字影像实验设备和专业软件、精密木工实验设备、数控金工实验设备、建筑物理环境测试仪器设备、设计展示环境设施等。目前,人机工学和环境心理等实验设备经费已纳入专项建设实施计划中。拥有各类仪器设备共计889件(套),设备原值总计约924.24万元,设备完好率达99.5%。2007年建立基于校园网的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实验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和实验教学运行与管理,并不断实施更新升级。
本中心的实验队伍建设采用了实验教学中心基本队伍与学院教学与管理队伍主体相重叠的组织结构,是对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有效保障,有效地组织与协调全体教师共同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建立了由实验中心负责人、实验教学模块负责人、实验室第一责任人(建设负责人)、各系(部、中心、室)负责人、学科专业建设负责人、骨干实验教师、实验教务、教学基础资料、实验设施与资产管理、设备维护等人员构成的层次化实验教师队伍组成模式。
本中心现拥有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较高,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职实验教师工艺技术水平较高。实验教学中心教师除了承担着建筑学院各专业实验教学任务外,大多数教师还承担理论课程教学,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风气和教学氛围。
本中心实验教学基本队伍目前由28人组成,其中教授7人(占25%),副教授11人(占39.3%),博士6人(占21.4%),硕士15人(占53.6%)。基本队伍年龄在24~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2岁,67.9%的实验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含45岁),相当一部分有较高学历,这批教师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实验教学中心未来5~10年建设与发展的骨干力量。
本中心通过实验教学,近四年中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心有1人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三届教学名师奖,1人获得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2人被选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实验教师有多人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科技活动等获奖;有1门课程申报北京市精品课程(评审中);出版著作、译著、教学参考书52部,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教材2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8篇;共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横向课题181项,发表学术论文226篇,获得5项科技进步奖。这些成果对学科专业取得的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的建设成果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结合未来建筑与环境规划设计创新的需要,本中心将更加努力地在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管理模式、设备与环境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系统化建设。进一步落实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向创新型教学模式转化。不断更新、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保持实验教学的时代性、前沿性与先进性。通过持续的努力,建设具有更高示范功能与更广泛辐射作用的,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专业院校具有先进水平的建筑与环境模拟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中心——主 任:邹 越 TEL:010-68322483 办公地点:实五206
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室) 68322483
木工实验室 68322094
综合工艺与装配实验室 68334981
建筑物理环境试验室 68334622
人机工程实验室 68334172
影像实验室 68330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