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建大借助新书发布谈基于中国传统设计语言模式的人才培养

    9月10日晚,北京建筑大学金秋野老师和中国美术学院王欣老师合编的新书《乌有园:绘画与园林》在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第三阶梯教室举行发布会。这也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计划”系列之一。这套丛书是金秋野和王欣多年来从事教学实践、建筑实践和建筑理论思考的成果之一,不仅代表了两位学者的设计理想,也集中体现了他们面对未来提出的独特的人才培养观念。

 


    金秋野提出“乌有园”作为一个承载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机构,它的宗旨为“传统生活是美,百姓日用即道。我们传播的不仅是建筑学,还是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王欣则提出“中国当代本土建筑学教育,应以鲜活的日常生活为起点,以传统中国自然哲学与山水诗意为核心,以培养情怀、传承人文精神为目标,创造一种新的建筑教育模式”。可以说,“乌有园实验”迄今推行十年,从一开始就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两位老师2006-2010年曾在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参与建筑学专业本科低年级教学改革,在国内建筑教育界引起高度重视。2014年我校获得的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注重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即以他们为骨干的一大批教师当年的教学工作为基础。

 

 
    《乌有园:绘画与园林》是由金秋野和王欣二人合编的系列出版物的创刊号,关注“中国传统设计语言的现代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涵盖理论与实践(包括实验性作品),内容以建筑为主,也涉及造型艺术、绘画、文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2014年出版的第一辑“绘画与园林”约请了八位作者(董豫赣、李兴钢、李凯生、宋曙华、郑文康等),从不同角度探讨传统绘画、园林与当代建筑设计语言的关系,内容涉及自然与人工的造型、传统空间视觉构造法、有限度的建造等具体问题。此外也包含了两组与园林相关的学生习作,分别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和北京建筑大学。

 

 

    在金秋野老师简短的开场白之后,王欣老师进行了题为《乌有园实验》的精彩讲座,从画意观法、中国图式、器物造型等几个方面讲解教学实验,并阐释“乌有园”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并以“盖一个园林很难,但想象却一刻也不要停下来”做结。接下来,金秋野老师继续阐发“乌有园”的含义,指出它同时是一套系列出版物、一个公共文化平台和一套形式实验,期待大家持续关注。之后,与会嘉宾进行了简短而热烈的讨论。
    发布会在绵绵秋雨中进行,第三阶梯教室座无虚席,每一个角落都挤满了前来参加的校内外听众,很多人甚至冒雨在窗外聆听。同学们聚精会神,希望从两位老师的讲座和嘉宾的言谈中得到更多的教诲。讨论过程中,几位嘉宾结合“梦想家园”主题畅谈各自对建筑人文理想和建筑教育的期望,很多话题引起了广大师生和校外听众的共鸣。

 


    发布会同时也是一次紧凑而高质量的学术活动,与会嘉宾包括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ADA)研究中心主任王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师》杂志社主编黄居正和副主编易娜、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贾东、《建筑学报》杂志社主任李晓鸿和编辑总监刘爱华、《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王舒展、《城市空间设计》主编卢军,以及本书的出版人、“乌有园计划”的积极推动者、同济大学出版社群岛工作室主持人秦蕾等。北京建筑大学宣传部部长孙冬梅、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牛磊等校院领导出席了该活动。
    此次发布会与讲座在北建大及建筑学院支持下举行,意在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关注,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会后举行了小型的签新书售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