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晚18:30,在西城校区教1-104教室,结合腾讯会议与网络直播平台,建筑学院研山讲坛第32期拉开帷幕。活动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金秋野教授召集,刘珊珊副教授主持,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魏菲宇副教授、边谦老师以及校内外师生、社会各界学者、实践建筑师等500余人参与本次讲坛。
“研山讲坛”创办于2019年9月,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展的以学生交流为目的的系列学术活动,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金秋野教授发起。主要采取公开讲座、线上线下交流等形式,邀请国内外知名建筑学者和一线建筑师,分享研究成果、实践作品以及设计思想等,促进在校学生开阔视野、树立职业目标,搭建具有北京建筑大学特色的学生学术交流平台。
本次讲坛邀请独立设计师李昕,以“看云起时——假山浅谈”为主题展开分享。同时邀请到原筑景观设计师闫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黄晓参与对谈。
李昕在讲座中重点讨论并解读假山的形式与做法以及修复问题,并依次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论述:假山的解读、传统园林假山的修复以及假山营造的亲身实践。李昕对假山的解读主要分三个层面:一是对整体园林空间的塑造的解读,二是假山自身空间营造的解读,三是从掇山技术方面去解读。通过对戈裕良环秀山庄假山案例的详细解说,并用建筑语言模拟环秀山庄假山设计语言进行三维模型的演绎,讲解了假山设计的要点和方法。她认为,假山建造的关键在于“大空间,小炫技”,“大空间”即山水空间的形成,“小炫技”即收敛审慎地设计。此外,还分享了“远观势,近观质”的方法去体验和品评假山。借助方惠老师假山项目作品中山水空间的营造方法,李昕提出:假山是空间,亦是塑造空间的工具,同时也是塑造山水园的要素,而从形态方面来看,假山又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
对于传统园林假山的修复问题而言,李昕认为假山的修复不完全等同于文物的保护和修复,首先需从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方面进行中肯评估,其次将其进行分类分级修复。同时她还介绍了假山的复原方法和步骤:首先进行空间尺度的复原,包含竖向山水空间的复原,其次需要对标准件进行参考,同时也需借鉴其类似的空间和手法。
讲座最后,李昕借用自己的几个项目作品给大家分享了一些营造假山的心得与经验,其研究与实践对当今设计师进行假山营建具有极高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在对谈环节,闫明首先剖析了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购物中心之间的关系,强调山水空间对于假山设计的关键所在。他提出假山是西方文化系统之外的产物,并详细阐述了假山与现代西方建筑语言系统之间的对应关系,认为人文学科对于园林研究与建筑学对于园林研究不兼容,西方的造物特点在于把握对象,而传统东方的造物特点在于从物象中看到自己。此外,闫明还探讨了西方中心视角的问题,西方对东方的视角建构了东方人对自己的视角,逐步形成东方主义。最后他谈及当今假山的发展,面对传统精英阶层及文化传承的彻底消失,同时新精英阶层又彻底与“山水”生活决裂,我们难以避免地会对中国传统园林假山产生误读,但误读其实亦会产生新知识。
金秋野、魏菲宇、边谦、黄晓四位老师在对谈中提出以下问题:假山营造和现代设计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假山行业的一些现状与假山艺术发展之间的矛盾,叠山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自由提问阶段,同学们踊跃发言,提出关于现代假山设计对中国传统诗性的传承方法、假山的修复及断代、传统绘画理论对于目前叠山外形的影响等多个问题,李昕老师逐一详细解答,并对假山设计和修复的方法进行总结。
讲坛持续两个小时以上,采取线下讲座结合线上多个平台网络同步直播方式,满足更多听众需求,在线交流模式成功将活动广泛推广。身处不同地区的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学者友人参与其间,讲座过程顺畅、交流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