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信息» 【毕业设计动态】我校北京建筑大学学生在“全国风景园林专业10+高校联合毕业设计”中获优异成绩

【毕业设计动态】我校北京建筑大学学生在“全国风景园林专业10+高校联合毕业设计”中获优异成绩

   6月3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我校承办的2022年全国风景园林专业10+高校联合毕业设计终期答辩暨闭幕式以腾讯线上会议形式举行,终期答辩全过程在小红书、哔哩哔哩、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全程直播。

本次联合毕业设计主题为“阆苑林泽:北京城市副中心潮白河自然教育园景观规划设计”。北京建筑大学设计团队成员来自于我校17级风景园林专业的刘雨杉、贺雨昕、韩希元、刘丹帅、贾雨薇、钟晴、李子薇同学,规划设计方案题目为“林鸟唤人归意重”,该毕业设计组由我校风景园林系潘剑彬、李露、孙喆三位副教授共同指导。

我校设计组在终期答辩环节表现出色,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朱育帆教授为组长的评审专家组给与我校方案高度评价。专家组对我校方案的完整性、逻辑性表达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该方案能够反映设计场地的区位、生态基础条件及未来土地利用等特点,有助于解决场地内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评审专家就方案中提及的景观规划与潮白河水文特征的关联性、景观节点设计实现鸟类保育的可操作性等话题与学生展开简短讨论,还依据当前景观教育相关社会热点,针对方案中涉及的具体技术细节、景观碳汇与碳中和等行业热门议题分享了相应见解。

经答辩小组专家集体讨论,我校设计方案获评本组优秀作品。在闭幕式环节与重庆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设计方案共同进行了闭幕式大会宣讲。

32c87bcc445a4bad9ef17afd9c6d8ead.jpg

学生

刘雨杉:这次毕设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中期汇报之前对演讲稿件的梳理。方案中场地环境分析比较透彻,着墨也最多,但是在汇报前一个星期这部分依然由于过于庞杂,给我们也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在老师的指导下,组员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发挥自己所长,绘制思维导图、整理往年毕设案例、梳理逻辑结构等等。整体与部分、架构与环节间的关系在十余次的分组讨论和对逻辑的梳理中也逐渐变得清晰了起来,最长的一次会议甚至有五个多小时,大家各抒己见,使整体结构更为严密和完整,不一而足。汇报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大家仍然毫不懈怠,各司其职,希望将最好的成果呈现给各所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改图、优化视觉、补充缺少的图纸、改稿……我在熟悉稿件的时候,大家也在给我计时,告诉我调整的方向,并给我加油打气。团队的凝聚力可见一斑,通过这次毕设,我更加领悟到团队协作和个人发展是源和流的关系,没有最好的个人,只有最好的团队。一个团队首先要有凝聚力才能有战斗力。人在一起不是团队,心在一起才是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贺雨昕:四个月毕设中,我们小组像是那下山捡芝麻掰玉米摘西瓜的猴子,不知道到底自己需要什么,看见什么都想要都想融入毕设之中;也像是第一次出海的水手,出发前个个都凌云壮志,却因为一知半解,在设计这片汪洋中,把船开得摇摇晃晃,险些找不到方向。作为猴子,要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作为水手,要知道自己的船往哪里开;这四个月,感谢有三位老师“把舵定向稳驭舟”;这五年,感谢有我的小伙伴们,陪我一路磕磕绊绊,“漂亮地挣扎到底”。

韩希元:在我们刚一拿到这个接近12平方公里的地块时,我着实是被这个项目“巨大”的尺度震惊了。在之前的四年半时间里,我们从来没有对这么大尺度的场地进行过景观规划。所以毫不见外地说,在现场调研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至少我自己对场地整体的状况几乎是蒙的。但最后还是得相信时间的力量,在小组的反复高强度沟通之下,我们最终还是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圈,驾驭了这个一开始觉得尺度大得“很离谱”课题。另一件事情是,这次毕设最后的几天时间让我更确信,一个好的设计是需要经过不断的打磨的。由于答辩时间通知得很突然,我们只能对详细设计部分快速收尾,留给最后优化调整的时间比较紧迫。在大一到大四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是很注重这些,也不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但如果有条件,我觉得还是需要给方案的优化调整留出时间。就像一个人在赶路,总得需要一个驿站歇歇脚,整理整理。

刘丹帅:大学时光如飞鸿踏雪般从眼前流走,不知不觉迎来了毕业之时。长达半年的毕设是我经历过的尺度最大,最完整的方案。毕设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原来自己在专业上还有一个“小学生”,还有这么多的设计逻辑、设计方法是我之前闻所未闻的。但是我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每次的项目都是一次珍贵成长过程,而我还需要很多很多次的实践才能在专业上拥有更多的感悟。我也意识到和亲爱的同学们合作的经历不是第一次,也永远不会是最后一次。学无止境,毕业快乐。

贾雨薇:毕设结束啦,首先要感谢三位老师的耐心指导,感谢小组同学的互相包容。今年受到疫情影响,一直居家上网课,遗憾直到答辩结束都没有和老师们同学们见面。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种种问题,场地调研交通不便、网络沟通信息不对称、设计思路方向不明确、逻辑不清晰等,但是通过和老师们的沟通和反馈,能及时得到解决。即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但收货满满。我们的小组从大四时计划要一起完成毕业设计,两年中不断磨合不断进步,每个课题中途都会有矛盾,但也在矛盾中形成默契,共同努力,最终在联合毕设的平台大放异彩,也给五年本科学习画上了圆满句号。

钟晴:这次的毕业设计中我遇到最大的困难是红线方面,在此之前我接触过的最大的题目是1km2,而这次的题目是12km2,同时还跨越了北京以及河北。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大的题目在最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应对。在规划层面以及前期分析方面都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展开。我们参考了上一次联合毕设的项目,因为同样是大尺度,去听了他们的汇报从而将场地设计提取归纳为了林水田村四要素。再分别从这四个角度,结合了现状的动物资源以及自然教育的主题进行了设计。

李子薇:这次毕设,既是对大学学习成果的一部分体现,也是我在本科阶段的又一个重要学习点。很幸运有非常优秀的团队,小组里的成员各有各的闪光点,让我切实感受到了对学习抱有热情后的团队氛围,被带动了很多。在过程中,对于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明确了设计整体框架的重要性,以前对于设计的逻辑没有过多考虑,忽视了这个问题,这次通过老师的强调,在和同学商议框架顺序,才发现它的重要性,只有把握这个清晰的顺序,才能保证设计的合理性,而且这种思维是适用于每一次设计,甚至可以延伸到生活上的,有一个清晰的整体大局观,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减少返工的工作量。这笔财富,我感恩于我的老师我的同伴,以后的生活里看到这种思维的影子,那是我们一起的青春。

设计方案阐释:

第一部分 前期分析、方案概念与目标

场地位于北京通州和河北北三县的交界地段,被潮白河分为南北两大部分。设计小组在调研中发现潮白河两岸有相当宽的沙地,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南岸沿岸几乎没有生存的动物,而植物也仅有稀疏的草本植物。周边居民似乎也疏远了这条河流,人文活动与自然环境在这里发生了严重的割裂。

这些现象让设计小组对场地生态恢复的必要性产生了强烈的感触。于是小组在前期分析时着重进行了“林”、“水”、“田”、“村”以及“动物资源”进行了分析,总结凝练主要现状问题,从而进一步引导后期规划的方向。

经前期分析,小组进一步明确了规划方向以及目标,并提出核心的概念。潮白河的荒凉让我们印象深刻,场地最为缺乏的是活力,不仅仅是自然的生机勃勃,还有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小组希望通过通过修复鸟类生境,使生境和动物协同发展,达到林地保育、水生态保育、生态农业发展、鸟类生境修复四大生态目标;希望通过自然教育的策划,串联林、水、田、村四类空间,架起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于是最终提出“以鸟类生境修复促进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以生态自然教育带动城乡的共建共享”的发展目标,从而由此发展出“林鸟唤人归意重”的设计理念。即希望自然的生机勃勃能带领人们重回这片沃土。

第二部分 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在整体方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表达方案设计思想的重要部分。规划结构上,小组提出了一绿环、两片区(生态保育片区、康养乐活片区)、三条带(康养游憩带、生态农旅带、沿河保育带)、多核心(生态核心、人居核心)的空间结构。基于前期分析所发现的问题,结合规划策略,设计方案根据场地林、水、田、村的空间类型分为“森林探索区”“森林康养区”“滨河湿地区”“水乐园”“生态农业区”和“村落发展区”六个功能区,将自然教育贯穿其中,并依此生成规划总图,再分别针对生态基底、鸟类生境、交通专项、村庄系统和自然教育进行相应的专项规划,并在专项中结合社会热点,对生态技术、智能技术进行应用,从而构建和谐统一的鸟类自然保护和人文发展规划结构,形成人与自然共荣的生态体系。

此外小组还对场地进行了更为详尽的专项规划,包括生态基底规划、鸟类生境规划、交通专项规划、村庄系统规划、自然教育规划。其中鸟类生境规划和自然教育规划是专项规划中的重点。在规划过程中小组进行了多轮讨论,最终才确定了规划的方案。在鸟类生境规划中,小组分别从涉禽、游禽、攀禽、鸣禽、陆禽中选取了五个关键种,并着重研究了物种鸟类的生态习性,并以此指导鸟类保育区的规划。而在自然教育规划中,小组分别规划了自然教育点和自然教育径还有相关的智能系统。并运用智能系统规划半日游、一日游、多日游路线,给予多样性的游憩选择,规划季节性游憩系统,将自然教育和生态保育有机结合。

第三部分 景观节点设计

在最终方案的详细设计中,我们依据场地代表性的空间类型,即林、水、田、村四类空间,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点位突出进行鸟类保育和自然教育的相关设计。林水交织的森林探索区作森林节点;具有鸟类保育潜力的湿地组团作湿地节点;林地与村落交融的农田作农田节点;内外人文活动氛围浓厚的西集村作为村庄节点。

·森林节点

森林节点融合生态与游憩活动,营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利用海绵系统进行雨水消纳,处理农田面源污染;并通过种植设计为鸟类提供食源和休憩场所,形成人鸟和谐图景。

·湿地节点

湿地节点内包括科研小站、雨水体验堤、植物探索塘、课堂+、观鸟栈道等景观点位。区域内根据场地中的鸟类活动空间需要设置缓冲区,促进鸟类保护与自然教育活动的平衡。

·农田节点

农田节点融入生态示范、观光休闲、农耕体验、自然教育,形成综合农业组团,同时满足游客与农民的需求。通过智慧农业物联网,助力农业监测,提高游客体验。观光-体验-科普一体的发展模式提供沉浸式乡村体验,扩大品牌效应,实现自然教育。

·村庄节点

村庄节点我们以自然风光、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为特色,形成多点环绕的公共绿色开放空间。与场地内学校携手打造全龄自然教育课程,并将自然教育体系、康养体系、雨洪处理体系与场地紧密结合。

四个节点分别从场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场地现有条件,从而使设计的方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并且方案均与我们的概念结合,充分展现自然教育和鸟类保育的主题。

指导教师

潘剑彬 副教授

李露 副教授

孙喆 副教授

供图: 2022年全国风景园林专业10+高校联合毕业设计 北京建筑大学设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