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信息» 投身千年大计,服务雄安人居 ——建筑学院获雄安新区表彰

投身千年大计,服务雄安人居 ——建筑学院获雄安新区表彰

“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

——习近平


乡愁,凝聚了中国人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出号召:“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7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设立,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倾注了大量心血,明确指出“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一直以来,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校长张大玉同志的精心组织下,在学院书记何立新、院长张杰、常务副院长金秋野、副书记王秉楠、副院长李春青、副院长张振威、办公室主任陈霞妹等学院领导,以及欧阳文、张忠国、荣玥芳、孙立等资深教授的鼎力支持下,全力参与雄安新区包括“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在内的各项工作,高标准完成了《雄安新区乡愁遗产白皮书》、《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优秀成果,并继续承担《雄安新区乡愁遗产认定标准》、《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保护工作规则》等课题的编制任务,不辱使命担当,不负韶华光阴。

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工作,首先是对散布于新区三县大街小巷、田野村舍的几千项乡愁遗产(包括老式建筑、老树名木、遗址墓葬等物质类遗存以及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口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曲艺等非物质类遗存)进行登记造册和评级认定,然后根据不同的等级采取不同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策略,例如全部保留或部分保留的物质类乡愁遗产直接纳入新区规划建设的底图之中,成为崭新城市中负载过往记忆的物质载体,“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构件保留的乡愁遗产集中保管,以做新区本土风格建筑的材料来源;拆除的乡愁遗产也留存影像和文字信息,作为后人追溯历史的素材;非物质类乡愁遗产则结合当地建筑要素与环境要素,建设百工坊、传习所、展演厅、博物馆、社区舞台、文化广场等传承空间。

在此过程中,我院马全宝、贺鼎、成慧祯、陈玉龙、杨震、侯晓萱、窦晗天、王阳、刘姿君、刘宏超、王紫琦、程一璞、王冬玉等师生服从大局、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以饱满的热忱、过硬的素质、扎实的工作,冬季冒着寒风,夏季顶着烈日,足迹踏遍新区几百个村落,对各个乡愁遗产点逐一核验评级、动态调整,使之有机融入新区规划建设的方案蓝图,对雄安新区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我院摘取“雄安新区2021年‘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杨震获评“雄安新区2021年‘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工作先进个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校大力加强产学研一体化融合,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擦亮品牌形象,促进规划、建筑、景观、测绘、土木等学科联动发展,引导师生响应国家重大需求,在实践中淬炼专业技能,在奋斗中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最激动人心的事业中绽放青春之花。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在北京建筑大学阔步迈入世界知名大学、中国一流学府的伟大征程中,建院人永在奔跑,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