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术信息» 退休教师朱恒谱随笔—随园长者朱恒谱:1948我的高考

退休教师朱恒谱随笔—随园长者朱恒谱:1948我的高考

                                                                                                      作者:朱恒谱   转自于 万科周刊 2018年6月6日

  朱恒谱是知名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长达60余年。2016年10月入住万科旗下养老项目随园嘉树,早期参与设计的知名项目有中南海紫光阁、国防部办公楼和地安门宿舍、怀仁堂改造工程、长沙火车站等建筑。1960年-1967年七年时间专注编辑戏称“建筑行业天书”的《建筑设计资料集》。后担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系副主任。退休后以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顾问身份走遍全国达五十多个城市,致力于研究中国城市建筑百态。

  

  距离我参加高考已经过去有整整七十年了,再回忆起高考时的故事,总有很多感慨。我们那会高考和现在的高考很不一样,全国学校大部分都集中在7月份进行自主招生,就是学校自己发布招生信息、自己组织考试、自己出卷阅卷,自己制定录取标准。5、6月份的时候学校会在报纸上发布招考信息,我们自己看好招考信息来报名考试,考试的地点一般是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像北大清华这些全国性学校才会在一些省会城市设置考点。你如果在南方的城市,要去考一所北方的大学,没准需要花上个把月的时间从南边赶到北边去参加一场考试。当然,学校自主招生对于我们来说好处就是可以有多次的选择,只要各个学校的考试时间不冲突就都能报考。考试结束后学校一般会在8月底9月初登报发布录取名单,并陆续寄出录取通知书。

  

                                                                                  ▲5月份作者(右四)参加随园大讲堂时和作家徐迅雷的合影

  1948年1月,我从武汉的博文中学毕业,结束了十多年的中小学求学生活。同年5月,我借了一身军服,当时俗称“老虎皮”,穿在身上,只身北上参加大学考试,因为当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各地战乱不断,有了这一身“老虎皮”在路上能少受欺负。但这身“老虎皮”也给我惹了一些小麻烦,一路上都不太招人待见,最后在北京亲姐姐见到我都不敢相认。

  当时全国多个地方的道路因为战争而中断,从武汉到北京有两个选择,一是坐船经南京上海到天津再转火车去到北京,一个陆路从西南绕道西北转车。陆路不是很通畅最终还是选择走水路,一路上投靠亲戚朋友,从南京到上海的路上买不到票只能逃票上车,经过快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到了北京的姐姐家。到了北京不久各个学校的招生报名也陆续开始了,经过分析学校和考试时间,我当时一共是报考了六所学校。酷热的七月天骑着一辆脚踏车,我穿梭在北京城里的各大学间,去参加招生考试。幸运的是那时候的北京并不大,学校考试都基本集中在二环里头,每个学校的考试时间大致两到三天,考试科目基本是语文、数学、外语、理化、史地。对于每门课考了多少分并不清楚,但考的好不好自己还是很清楚的。8月底在焦急的等待中看到了报纸上的录取名单,很幸运,我同时被三所大学录取了,最后选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

              

                                                                                                                          ▲1988年朱恒谱返校

  当年北大建筑系一共只录取了包括我在内的三名学生,10月份新生报到时只到了两位,这是北大建筑系历届招生录取人数最少的一届,更有意思的是由于大四那年(1952年)院系调整,最后我却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也是十分有趣。

  关于高考的故事还很多,但是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也刚刚做过手术,只能简单的概述,最后我想对广大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们说说我的一点个人心得:孩子的兴趣是第一位!学校师资、学校历史也是值得考虑的,而地域、城市、专业、就业这些问题可以相对看淡一些。同时想对各位紧张的考生家长说:早点让孩子们独立,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做主、鼓励年轻人大胆去试错,这将会是孩子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