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信息» 建筑学院主办“记忆照亮房间”——大学生设计竞赛主题沙龙活动

建筑学院主办“记忆照亮房间”——大学生设计竞赛主题沙龙活动

  

  2017年1月3日16时,在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金点咖啡厅,由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评论研究所、建筑学院团委承办的“记忆照亮房间”主题沙龙如期举行。此次沙龙活动由建筑学院金秋野教授策划,参会嘉宾包括:建筑学院副院长胡雪松、建筑学报主编黄居正,TAO迹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华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李兴钢,ADA研究中心主任王昀,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边志杰,同济大学出版社群岛工作室主持人秦蕾,以及学院青年教师程艳春、王韬、刘烨、丁光辉、郝石盟、黄庭晚、成慧祯等,沙龙由金秋野教授主持。沙龙现场大咖云集,各位主讲嘉宾均担任过各类设计竞赛的组织者、出题人或评委,此次沙龙主要以设计竞赛为中心展开讨论,分别就“如何面对竞赛”、“竞赛在学习中扮演的角色”、“竞赛与课程设计的关系”、“如何参与竞赛”、“一份好的竞赛作品是怎样的”、“竞赛所要传达的价值观”等议题展开讨论,旨在使同学们了解竞赛目的、摆正参赛心态,以及找准切入方向。

  

  

  首先,黄居正老师讲解了《建筑师》杂志在国内设计教育领域组织建筑设计竞赛的历史,特别是“天作杯”的发展历程,指出设计竞赛的价值导向作用,并提出课程设计是基础知识传授的重要途径,因而“不宜将建筑竞赛移入课程设计”。黄老师特别提出竞赛题目要承载问题意识,国内竞赛更应反映出对中国当下建筑与城市问题的关切,从具体的社会生活出发寻求解决之道。真正将竞赛置于学术讨论的平台,让同学们更好地发挥想象力。明确指出竞赛评审过程的公正公开性,评选完全依据作品的图面表达和思考深度来进行。

  

  

  接着由“2016届天作杯”的出题人——华黎老师,就其题目的设计和评价的标准,为大家讲解“建筑竞赛背后”的真正要义。2016年“天作杯”的主题是“建筑与绘画”,该题目主要想重拾绘画——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身体感知在设计构思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当代绘画的多义性在当代建筑中的创造性转译方式,激起建筑界对于建筑学本体的重新思考。华黎老师从自身实践指出绘画作为建筑设计工具的价值,及目前作为思考工具的角色转变,认为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时代,重新认识绘画作为身体手段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他继而为竞赛解题,指出可以分别从空间形式、艺术观念和氛围营造三个方面将绘画转译成建筑。并重申“建筑竞赛旨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发思考与讨论,并非得到具体准确的答案”这一原则。而在评审过程中,如何实现绘画与空间形式的联系、内容与表现的契合度,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深度,这三点成为评审的重要标准。

  

  

  李兴钢老师重提沙龙主题“记忆照亮房间”,从个人经历出发,与同学们分享在他学习过程中建筑竞赛的重要作用。指出“建筑竞赛和课程设计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建筑竞赛是独立自主的、创新的、开放的”、“建筑竞赛的过程也是一个专业研究过程,查阅资料、整理思路的过程就是一个重要研究过程”。接着提出自己对于此次“天作杯”题目的思考:“有时图画表达出来的东西远远超出我们看到的内容,图画所要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无限逼近这种状态”。李老师并对获奖同学提出激励,认为学习期间一次获奖经历不仅是最珍贵的回忆,也对会个人的专业学习产生巨大的激励效果。

  

  王昀老师将以往建筑竞赛成果和最近建筑竞赛成果做了对比分析:以往的建筑竞赛都是具体的,题目也是具体的,但是如今建筑题目开始逐渐开放,参与主体也丰富多样。如此多元开放的竞赛特征旨在可以吸纳国际上对于中国建筑城市问题现状的解决策略。显然,现在国内设计竞赛的影响力还是小的,接下来要做的是将中国的竞赛推向国际视野。在他回忆自己的日本求学经历时,竞赛获奖一方面让自己兴奋不已,但是又会让自己迷惘,在他获奖之后,重新反思建筑学的本质,建筑学之所以区别于“造房子”,在于“思想”的有无。建筑学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应该秉持“引导人们更好地生活”的责任,虽然现实很残酷,但是建筑师依然要尽力做到最好。

  

  胡雪松院长以建筑教育的角度解读建筑竞赛现象:建筑设计需要激情,需要批判性思维、开放的心态,加上不断反思,来激励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筑竞赛应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深刻了解建筑学的本质。

  程艳春老师作为年轻建筑师和设计教师的代表,对学生以及设计师职业有很深的了解。在回忆自己的日本求学经历时,程老师提到,建筑竞赛给他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找准方向,将过程中接触到和学习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边志杰院长列举了两个例子向同学们讲述了两种不同的建筑设计思路:具体的和抽象的,并回忆起对他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建筑师的职责是引导人们生活”。

  

  

  最后,同学们就自己参与竞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在座老师提问。

  建筑竞赛参赛主体的多元化和题目的开放性有什么好处吗?

  黄居正:参赛人群可能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可能还会有社会人文领域或结构力学等专业的同学,这样竞赛提供了一个多学科碰撞的平台,无疑对如今建筑学的发展是有益的。只有不断丰富建筑学的内涵,才能让建筑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科。行业的自我封闭会产生禁锢作用。

  准备建筑竞赛参赛过程对你产生最大影响是什么?

  李兴钢:参加建筑竞赛是烧脑的过程,也是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在准备竞赛过程中,一个想法引发一个问题的研究,这个过程无疑自己的收获是最大的。

  如何看待建筑竞赛中的超现实未来设想?

  黄居正:“不要将建筑竞赛当作学习目的,而应将其看做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很高的专业目标,一个发展自己的新阶段”,并鼓励大家在完成基本训练任务的同时,勇于挑战自己,收获信心。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全面认识到建筑竞赛的本质内涵及其传达的价值观,对评审过程和评审标准的介绍,也让同学们有了具体参照,从而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设定更高的学习目标,在专业学中保持梦想,通过竞赛的磨砺,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沙龙的最后,金秋野老师就本次沙龙讨论内容总结道:“不要将建筑竞赛当作学习目的,而应将其看做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很高的专业目标,一个发展自己的新阶段”,并鼓励大家在完成基本训练任务的同时,勇于挑战自己,收获信心。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全面认识到建筑竞赛的本质内涵及其传达的价值观,对评审过程和评审标准的介绍,也让同学们有了具体参照,从而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设定更高的学习目标,在专业学中保持梦想,通过竞赛的磨砺,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