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信息» 建筑学院——你所需要的“疫”期学习秘籍(六)

建筑学院——你所需要的“疫”期学习秘籍(六)

 

学习使我快乐

  受疫情影响,教育部发布通知,高校开学时间延迟,大学生不得提前返校,并在《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中告诫大家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要品读经典著作、用好网上资源平台。学校虽延期开学,但已如期开课,相关线上课程已经上线。在返校前的这段日子,希望同学们在家中要按时上课,回归正常作息,不要懈怠,多学习专业知识,为开学做好准备。本期学习秘籍我们收集整理了遗产保护相关虚拟实验空间部分的网络公开课资源,为大家居家学习提供便利。

 

遗产保护相关虚拟实验空间部分

  本节整理自: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平台,整理出24个与遗产保护相关的虚拟仿真实验。

  (说明:每个实验按照实验名称、负责人、所在学校、实验简介,分别列出。)

  实验空间平台操作:

  ①电脑登录实验空间平台

  http://www.ilab-x.com/,注册。

  ②搜索实验项目名称。

  ③点击“我要做实验”,单击跳出窗口中的链接,

  待页面跳转后,即可“开始”。

 

建筑类:

  一、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传统木构认知与建造

  

 

 

  学校及负责人:同济大学,常青

  实验简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形制、构件及其组合,一直是中国古代建筑遗产及其保护学习的重点、难点。本实验选择了宁波保国寺大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北宋大中年间)作为对象,结合宋代建筑经典文献《营造法式》,让学生通过现场测绘、文献阅读和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了解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使之学习更为直观和高效。

  二、南方四角攒尖亭建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学校及负责人:浙江农林大学,洪泉

  实验简介:本实验以南方园林古建筑中最为常见的四角攒尖亭为对象,涵盖建筑选址、场地定位放线、地基处理、台基建造、屋身骨架建造、屋面装饰、稳定性测试等多个环节。实验结束后,系统将自动对操作过程进行评价。该实验可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化地理解古建筑的设计原理和建造逻辑。

  三、传统民居建筑设计与建造之砖作虚拟仿真实验

 

 

 

  学校及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彭长歆

  实验简介: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内容之一,其设计方法、建造工艺是高校建筑史教学、建筑遗产保护教育的重要基础。本实验以砖墙系统为切入点,虚拟传统民居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全过程,通过交互实验教学对砖作这一传统工艺,进行形制分析、结构布置、构造设计、材料选取、工艺运用和砌筑操作等应用技能的系统训练,突破常规教学局限于二维图纸导致设计过程脱离实际建造的局限性,让学生更直观和全面的理解传统工艺的工法和流程。

  四、传承文脉的绿色建筑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学校及负责人:安徽建筑大学,王薇

  实验简介:采用“全方位、多层次、交互式、重操作”的特点,结合地域文化的传承,将建筑设计课程中设计方法分为“传承文脉的聚落保护与更新”、“传承文脉的历史街区重塑与提升”以及“传承文脉的既有建筑性能分析与计算”。通过虚拟仿真、VR体验使学生形象直观地学习建筑设计,包括场景漫游、模型处理、参数设置、模拟计算、结果分析、信息反馈和优化设计,建立融合建筑文化、地域特色、气候特征、绿色技术等综合要素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五、历史街区空间认知与评估实验

 

 

  学校及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谭刚毅

  实验简介:本实验项目通过对历史街区的虚拟再现,整合相关历史信息,通过漫游体验,实现对历史街区的空间认知、评估,并推导出相应的设计策略。选取的历史街区是湖北黄鹤楼片区。黄鹤楼是历史文化名城武汉最著名的景点。设计课题借助于VR技术重现已消失的城市历史景观,籍此培养学生现场调研、城市意象的认知、空间环境的历史深度,以及对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和复原设计的研判等能力。

  六、砖木结构历史建筑病害认知与检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学校及负责人:湖南理工学院,杨恒山

  实验简介:砖木结构历史建筑病害认知与检测虚拟仿真实验,目的在于通过逼真模拟历史建筑病害的发生机制和特征,使学生通过互动体验,学习砖木历史建筑遗产风险及其判别方式、检测设备及其使用方法,并在虚拟环境中运用X光探伤仪和红外热成像仪,对砖木历史建筑的木构件内部损伤和白蚁病害进行检测,从而在逼真的动态虚拟场景中学习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各个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传统村落空间认知与传统建筑营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学校及负责人:贵州大学,余压芳

  实验简介:项目利用贵州省集中分布的传统村落样本优势,将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黔东南州大利村作为仿真案例,按整村展示、节点深化、虚拟匹配、文化赋活的虚拟仿真思路和技术方法,解析传统村落“空间-节点-活动”知识链,包括传统资源要素解读、村落文化空间识别、鼓楼建筑构件组合、传统木作技艺认知等4个实验模块和15步交互式操作步骤。“难得见、猜不透”的空间格局和营建技艺,被细化为“易感知、可体验”的知识要点。

  八、历史建筑保护前期残损调研虚拟实验——以砖木建筑中的潮湿问题诊断为例

 

 

  学校及负责人:湖南大学,柳肃

  实验简介:为避免学生人身安全隐患、历史建筑受到破坏,本实验以两处典型的历史建筑的数字化研究成果为实验材料,让学生通过计算机、VR眼镜等设备应用本项目,通过沉浸式体验理解现场调查中观察-检测-判断各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具备自主调研残损的能力;并以其中的潮湿问题为例,说明调查残损原因的方法和重要性,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建筑残损知识,初步掌握检测手段的选用原则和部分仪器、工具的使用方法。

  九、基于实景融合的传统聚落与建筑营造虚拟仿真实验

 

 

 

  学校及负责人:太原理工大学,徐强

  实验简介:基于实景融合的传统聚落与建筑营造虚拟仿真实验,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本校建筑学院聚落与建筑遗产研究团队的多年实践成果为基础,利用现代测绘手段和虚拟现实技术,绘制传统建筑的实景三维模型,实现对传统建筑立体空间的构建,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营造智慧的兴趣,提高学生高效分析传统聚落空间环境和历史建筑的能力。同时服务行业内对传统聚落更新改造预评估的需求,符合新时代发展特征。

 

测绘类:

  一、广西民族建筑-侗寨鼓楼的认知与测绘

 

 

  学校及负责人:广西大学,何江

  实验简介:广西民族建筑-侗寨鼓楼的认知与测绘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基于实践型实地传统古建筑测绘实习教学课程而设计,按“民族-建筑-测绘”的主线,采用三维仿真技术手段,将侗族鼓楼的背景知识、建筑构件、建构逻辑和调研测绘方法与要点等内容有机结合,并以可操作虚拟仿真平台互动呈现,具有高度仿真性。应用该软件可完成实地测绘前的预习和古建认知训练,解决野外实习效果受时间与地理条件、古建现存条件和经费等因素影响限制问题。

  二、建筑遗产测绘基本技能虚拟仿真实验

 

 

 

  学校及负责人:天津大学,吴葱

  实验简介:建筑遗产测绘,寻古访迹,与先贤大师“对话”,解剖麻雀,以技入道,探索发现。为积极融入建筑教育变革和测绘信息化的演进,特别增设虚拟实验环节,包括:1.建筑观察分析和测稿编绘;2.建筑虚拟测量。虚拟实验基于BIM和参数化设计的技术和思想,强化建造逻辑分析和认知训练;充分调动并拓展70多年的测绘教学资源,形成开放式、可扩展的实验系统;化口传心授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创新能力。

 

历史类:

  一、敦煌石窟历史实践教学虚拟仿真实验

 

 

  学校及负责人:陕西师范大学,沙武田

  实验简介:本实验为传统历史专业教学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坚持“虚实结合”的原则,用虚拟仿真实验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历史文化遗存现场实践教学深度融合:《佛教石窟与艺术考古》课堂教学为学生打下敦煌石窟历史的知识基础;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去敦煌前后能够对敦煌石窟进行沉浸式、体验式学习并进行直观且形象化的考核。

  二、敦煌石窟历史实践教学虚拟仿真实验

 

 

  学校及负责人:通化师范大学,刘伟

  实验简介: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运用VR、3D数字建模等技术手段,打造国内首个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块,集知识性、沉浸感、交互性于一体,在虚拟环境下复原高句丽王城、王陵、捶拓碑刻、复原重置贵族墓葬壁画等。

  三、清官式大木作虚拟仿真教学实验

 

 

 

  学校及负责人:北京大学,张剑葳

  实验简介:清官式大木作是掌握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的敲门砖,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设的《中国建筑史》课程中讲授,是考古学、历史学及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深入的古建筑学习,对含有建筑构件的墓葬及建筑遗址进行研究的重要基础。

  四、古代塔式建筑三维数字化保护虚拟仿真实验:以辽中京大明塔为例

 

 

  学校及负责人:内蒙古民族大学,李鹏

  实验简介:本实验围绕古代塔式建筑三维数字化保护的实践教学,在实验室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学习无人机操作、全站仪操作、影像三维数据采集和三维建模等技术。该实验教学方法可解决实践教学中高成本、高风险、外部因素不可控等致使教学效果不佳的难题。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可使学生快速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扎实掌握古代塔式建筑三维数字化保护的相关技能。

  五、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荆楚古城场景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学校及负责人:湖北大学,张敏

  实验简介:本虚拟仿真实验提供了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新途径。本项目选取荆州和襄阳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整合历年来对先秦荆州纪南城遗址、宋代襄阳古城的考古发掘及学术研究成果,学生通过完成虚拟仿真实验,从全方位、多时空的角度去认识中国历史进程,深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

 

艺术类:

  一、鼓浪屿金瓜楼灰塑还原虚拟仿真实验

 

 

 

  学校及负责人:集美大学,陈其端

  实验简介:金瓜楼,位于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上,因年代久远、海风侵蚀等原因,廊柱灰塑脱离严重。灰塑修复属于高空作业,安全性差,不便于开展实物实验。本实验借助虚拟仿真技术,使学生掌握灰塑还原的施工工艺及材料、技术,促进传统建筑技艺与仿真技术的高度融合,探索数字化技术保护文物的路径。

  二、关中典型传统民居构造及综合感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学校及负责人:西安理工大学,王慧

  实验简介:本实验建立起合阳灵泉村整体风貌及其代表性四合院的VR场景及仿真实验平台,精选知识点并设置了实验步骤,实现了理实一体化,培养专业化的古民居保护和利用人才。

  三、古代壁画修复虚拟仿真实验

 

 

  学校及负责人:西北大学,屈健

  实验简介:古代壁画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普遍受到不同形式的病害侵蚀。本实验针对真实环境中壁画修复实验面临的不可及、不可逆等实际教学难题展开。该实验覆盖古代壁画基本知识、常见病害形式、产生机理、起甲修复等重要知识点。

  四、桂北古建空间认知与重构虚拟仿真实验

 

 

  学校及负责人:桂林理工大学,李本建

  实验简介:本实验以桂北“靖江王府”为实验载体,采用沉浸式虚拟仿真模式引导学生认知和重构桂北古建空间,解决传统学习过程中大型场景模型制作消耗高、实境感知弱、设计元素采集时间长、即时反馈慢等问题,培养学生对桂北古建空间的认知、修复和再生设计能力,进而实现地方传统园林的民族地域文化传承及可持续发展。

  五、土家族干栏木作营造技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学校及负责人:中南民族大学,夏晋

  实验简介:一段传统木作营造的技艺,就是一部民族匠作营造的历史,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在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的当下,本实验旨在构建民族匠作技艺文化的传承教育平台,解决当前营造类实验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助力我国匠作技艺的振兴与弘扬。

  六、传统建筑榫卯结构虚拟仿真实验

 

 

  学校及负责人:四川师范大学,周伟

  实验简介:本实验使用3D高精度建模整体还原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创建了8种传统建筑榫卯制作与组合实验,解决了传统建筑榫卯实验不可逆、实验环境匮乏、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展示榫卯结构的精妙绝伦,借此诱发学生爱上传统建筑文化。

  七、中国传统古建筑场景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学校及负责人:江西财经大学,唐睿

  实验简介:本实验通过体验式的交互操作进行仿真实验,可身临其境地了解汉、唐、宋、元四个朝代的建筑,掌握3D古建复原的设计和技术方法,有效提高对中国传统古建筑的辨识和认知能力。

 

发展类:

  北京中轴线文化旅游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

 

 

  学校及负责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许艳丽

  实验简介:本实验对北京中轴线已消失的景观和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进行虚拟场景建设,还原建筑场景的原真性,形象展示北京城市历史的演变过程,使学生掌握中轴线申遗的构成要素,设计遗产区和缓冲区的文化景观旅游线路,为中轴线申遗助力。

 

  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在这个特殊时期既要有所敬畏,更要有所作为,必须听从安排,在坚持不传谣、不乱跑的同时,更要多学习专业知识、多读书、多创作。最后,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有满满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