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信息» “非遗进校园”——一米之内的非遗体验

“非遗进校园”——一米之内的非遗体验

  为了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影响,“非遗进校园”就是现阶段非常好的途径之一,同学们在学校里做学问、搞科研,理论知识得到了极大丰富,却极少能够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为此,我们邀请到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进行非遗展示,这次“非遗进校园”活动是继去年“一米之内的非遗体验”之后的第二场。

 

 

  2019年11月12日下午,在图书馆一层教工之家,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师们为我们带来华佗五禽戏、糖画、烙画、面塑等众多精彩非遗传承项目。

  本次活动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华一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华佗五禽戏教学。华一老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第59代传承人,中国非遗形象大使,亳州文化旅游形象大使,亳州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自创功夫瑜伽体系,现任功夫空间创立人、中华文化使者、北京大学中国文化起源地论坛专家组成员、澳门体育联合会副理事长。作为“跟着传承人学非遗”发起人,华一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让华佗五禽戏走进大家,走进生活。

 

 

  华佗五禽戏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根据中医原理、以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的一套导引术。“禽”指禽兽,古代泛指动物;“戏”在古代是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在此指特殊的运动方式。华佗五禽戏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五种仿生导引术,动作柔和。练熊戏,调理脾胃;练虎戏,缓解腰背痛;练鹿戏,缩减腰围;练猿戏,增强心肺功能;练鸟戏,预防关节炎。2011年5月23日,华佗五禽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与华一老师一起,通过体验互动的方式感受华佗五禽戏的魅力。展台前也聚集了不少同学,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体验糖画、烙画、面塑的制作过程,感悟着手工艺的匠心。

  糖画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手工艺,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糖画的题材有小说、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飞禽、走兽、文字等。糖画老师幽默风趣,手法熟练,很快就创造了很多小动物、文字等糖画,还特意写了“北京建筑大学”送给同学们。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是一种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在旧社会的面塑艺人,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面团在捏面老师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烙画又称火笔画,中国传统艺术珍品,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 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烙画老师亲切地为同学们在葫芦上作画,写上同学们的名字,送给大家。

 

 

  活动最后,非遗老师们还给现场的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礼物,养生茶、糖画、烙画、面塑艺术品等等。感谢老师们为非遗传承做出的贡献,我们要向老师们学习,保持文化自信,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将博大精深的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