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信息» 我校穆钧教授团队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创新设计奖”

我校穆钧教授团队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创新设计奖”

  近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无止桥慈善基金联合推动,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穆钧教授牵头负责的住建部“现代夯土农宅示范与推广”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奖”。这也是继2011年住建部村镇司与无止桥联合开展的“四川马鞍桥村震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之后又一次获得该项殊荣。

  

 

  1月9日上午,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举行了该项目的颁奖与成果座谈会,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前副部长仇保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无止桥慈善基金发起人、全国及云南政协委员纪文凤女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部负责人Himachuli Gurung女士、无止桥慈善基金主席许正宇先生、香港特区政府驻京办公室主任傅小慧女士等嘉宾出席,我校校长张爱林、副校长张大玉以及建筑学院穆钧教授团队主要成员一同出席并领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部负责人Himachuli Gurung女士向我校校长张爱林颁发奖牌

 

  

  “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奖项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设立,旨在表彰为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护并传承传统文化遗产、发扬地域文化价值等方面做出贡献的组织或个人。马岔村现代夯土农宅示范与推广项目从来自亚太地区的43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与江西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同时获得了文化遗产保护创新设计奖。评审团颁奖评语指出:“通过改良传统建造技术以满足今天的房屋安全与性能要求,该项目不仅使村民的居住生活品质得到有效地提升,而且成功诠释了一个经济适用、生态环保且可持续的农村房屋建设模式。”

  以土为材,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历史最为悠久、应用最为广泛的房屋营建传统之一。至今,在我国仍有至少6000万人口居住在不同形式的生土民居建筑中,且多集中分布于贫困农村地区。尽管享有“冬暖夏凉、生态环保”等美誉,但传统生土民居在抗震和耐水等性能方面存在的相对缺陷,使其难以满足今天人们日趋多元的生活需求,甚至成为贫困落后的象征。这也是当今众多传统营造技艺面临的共同窘境。

 

 

  2011年,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司与无止桥慈善基金的统筹与推动下,穆钧教授率领北京建筑大学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师生研究团队,以甘肃省会宁县丁家沟乡马岔村为基地,在甘肃省住建厅、会宁县政府的支持下,启动了“住建部马岔村现代夯土农宅示范与推广项目”。团队将传统营造智慧的发掘与现代化革新相结合,研发出一系列适合于贫困农村地区新型夯土建造技术,有效克服了传统夯土的固有缺陷。在住建部的推动下,团队通过参与式的培训模式,指导当地村民工匠先后在甘肃、河北、新疆、江西等地区完成110余栋现代夯土示范与推广农宅。根据建成效果和试验检测证明,由村民自组织兴建的新夯土农宅,不仅满足我国8度地震设防烈度的要求,而且其平均造价仅为当地等同性能常规建筑的60-80%。 与此同时,在马岔村民工匠和来自香港与内地高校过百名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团队利用现代夯土技术设计的马岔村民活动中心于2016年顺利落成,在满足村民日常公共活动与服务需求的同时,已成为现代夯土建造技术工匠培训与志愿者体验式学习的教育基地。  

 

 

  座谈会上,国务院参事、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讲话中指出,改良后的现代夯土农宅,既传承了传统乡村文化,又具有节能保暖、坚固抗震、成本低廉等优点,便于广大农村居民兴建居住。感谢无止桥慈善基金以及各高校师生志愿者多年来的付出,以及甘肃省各级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对我校师生团队在现代生土农宅领域所做出的开创性成果及其社会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期望团队为促进现代生土建筑的标准化、本土化、普及化发展继续努力。

  无止桥慈善基金发起人及义务秘书纪文凤小姐表示,无止桥一直致力连系陆港两地,本次无止桥以香港机构身份团结内地专家及香港志愿者一同完成项目,取得殊荣,实在别具意义。

 

 

  张爱林校长讲话中表示,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强有力的推动,无止桥慈善基金以及甘肃省住建厅、会宁县政府的长期的大力支持下,马岔村现代夯土农宅示范与推广项目是政产学研用非常成功的一个范例,衷心感谢对我校及生土建筑团队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学校将大力支持夯土建筑,特别是建筑遗产保护。他简要介绍了我校“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和发展情况。他讲到,最大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要继续做强、做大生土建筑团队,培养更多的年轻教师,更多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培养更多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他谈到,建筑肯定不是千屋一面,一定要创新中国特色的生土建筑,保护古建筑,保护当地的风土人情,把继承传统、弘扬文化和创新现代结合起来,落实美丽中国,从建设美丽乡村建筑开始。最民族就是最世界的,要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纽带,把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成果,讲到全世界,同时请全世界专家到中国来,加大学术交流,共同传播文化,产出创新成果,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