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信息» 【暑期社会实践】“乡土非遗,筑梦西南”社会实践活动——品味都匀茶文化

【暑期社会实践】“乡土非遗,筑梦西南”社会实践活动——品味都匀茶文化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华民族饮茶、种茶历史悠久,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而茶也不再只是一种饮料,它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8月12日,建筑学院团委书记黄庭晚带领“乡土非遗,筑梦西南”社会实践团成员来到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在这里共同体验了茶博园和都匀市内历史文化建筑,就都匀市茶文化发展历史与现状、传统建筑的保存现状进行了走访和调研。

 

  

 

  

 

  

 

  当天上午,实践团队来到都匀茶博园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成员们首先参观了园内各个展馆,了解都匀毛尖茶历史。贵州黔南茶叶的栽培至少已经拥有2000多年以上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茶文化发源地之一,《茶经》中也将这里的茶列为上等好茶。都匀毛尖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历史悠久、颇负盛名,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15年(民国四年)巴拿马赛会曾得优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956年,由毛主席亲笔命名。2014年起,当地大力发展茶文化,建造茶博园宣传茶等历史文化,同时在高校开设茶学专业为茶文化发展提供人才。

 

  

 

  

 

  

 

  实践团成员在茶博园内茶艺师的带领下品茶认茶,并与茶艺师交谈,了解茶学文化。从认茶,沏茶,赏茶,闻茶,茶艺师像对待艺术品一样精心的将都匀毛尖的香气融进温热的水里,化作一盏香茗。实践团成员品味着毛尖的香味,更是品味着中国茶文化的韵味。在幽深抑扬的古琴声中,茶艺师为成员们讲解了茶学的基础知识,成员们也提出了与茶文化传承、建筑文化体验等相关的问题,茶艺师都一一为我们解答。从茶叶的种植到茶叶的加工制作,再到沏茶品茶,每一步都透着中华文化的韵味。

 

  

 

  下午,实践团成员来到了百子桥,都匀有"高原桥城"之美誉,市区内有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桥梁近100座,横跨在涵抱全城的剑江河上。一座座风格独具的桥梁,融古典情调与现代风格、宏宏大观与纤纤绢秀于一体,都匀因之被誉为"桥梁博物馆"。百子桥始建于1786年,该桥是都匀地区石拱桥的典范,也被贵州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百子桥为风雨桥,就像一个长廊横跨剑江河上,桥上有市民在这里乘凉歇息,孩子嬉戏打闹的声音不时传来,仿佛看到百子桥跨越百年沧桑岿然不动立于河上为市民遮风避雨。

 

  

 

  在一盏香茗中,“乡土非遗,筑梦西南”社会实践活动也接近了尾声。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们走进苗族传统村落“千户苗寨”,传承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走访少数民族原生家庭,向居民宣讲建筑的艺术与文化;我们探访瑶族传统村落荔波瑶麓,走访和调研瑶族传统村落发展现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及发展现状、当地民族特色文化传承;我们来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品味茶香背后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走访历史建筑对其保护及现状进行调研。经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担将在我们的身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以及创新实践也势在必行,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基础知识,早日为祖国的历史文化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图:张鹏

  文:李子曦、黄庭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