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信息» 【暑期社会实践】世界遗产地中的传统建筑与民族文化——荔波瑶麓走访

【暑期社会实践】世界遗产地中的传统建筑与民族文化——荔波瑶麓走访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它体现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布局,生动地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空间环境的和谐关系。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8月11日,建筑学院团委书记黄庭晚带领“乡土非遗,筑梦西南”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麓村,在村委主任韦永能以及瑶麓民族小学退休校长韦明强的带领下,就瑶族传统村落发展现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及发展现状、民族特色文化传承进行了走访和调研。

  

  

  

  瑶麓村位于荔波县东南部,距县城35公里,是一个群山环抱、神奇秀丽、风景独特的古老村落。村内共有402户人家,人口千人左右,其中98%的人口为瑶族。瑶麓因其独特的原生态喜文化民俗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村内现存水庆小学旧址、瑶麓岩洞葬、瑶麓婚规牌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留有凿壁谈婚、瑶族打猎舞、瑶族婚碑历史等丰富的特色文化。当地民风淳朴,没有重男轻女之说,从未发生过刑事案件,地区离婚率为零。

  

  

  

  实践团成员首先参观了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水庆小学旧址。水庆小学旧址坐东面西,由牌坊式校门、礼堂、南北两侧教学楼组成,目前作为民族文化展示馆使用。1938年,爱国侨商胡文虎、胡文豹兄弟捐款建立小学校舍,目的是发展民族教育,支持抗日战争建有礼堂、办公室、接待室、教室、图书室和教员寝室。随着小学的建造,吸引了周边各民族学生前来读书。因水庆小学旧址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如今作为贵州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被保护着。

  

  

  

  

  

  

  

  随后,团员们跟随韦主任和韦校长入村进行走访,村中目前现存两幢完整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共分两层,其中二层用木柱从地面架起,两层之间用木板分隔。建筑左右对称,建筑中间楼梯的楼梯通向入户门,楼梯两侧分别为牛圈和米仓。楼梯建造考究,青色的石阶上刻有纹样和“福”字。自家女儿长大后,父母会在女儿闺房的木门上凿穿直径约为一公分的小洞,称为“谈婚洞”。到了晚上,青年男子会来这里通过这个小洞和心仪的姑娘聊天,用吹笛子、拉二胡等才艺来感动女方。这种习俗在当地称为“凿壁谈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民居建筑以及附属其中的传统文化已在逐渐消失,这一现状也引发了实践团成员对传统村落以及传统建筑保护及其利用形式的思考。

  

  

  

  瑶麓至今一直保留洞葬习俗,葬洞距离村内2公里路程,在通往洞口的木牌子上立有指示牌,上刻有“仙人洞”三字,并装饰有传统瑶族纹饰。通往葬洞的山路崎岖且狭窄,道路两旁长着郁葱的植物。瑶麓人讲求“丧事喜办,节土洞葬”,通过瑶麓砍牛起乐和颠棺起乐的方式,用笑声和舞蹈送别亲人,是当地也是中华传统喜文特色习俗。瑶麓村在黔南州一带,是绝无仅有的保留这一古老人文习俗的村落。

  

  

  

  通过一天的调研,实践团的成员深入思考了如何依托世界遗产地和千年传承的特色喜文化民俗,结合地区扶贫工作,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助推世界自然遗产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村寨的建设发展、合理利用都将与地区的发展以及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