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信息» 我院教师张笑楠受邀参与“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评选推介活动

我院教师张笑楠受邀参与“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评选推介活动

  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评选推介活动于日前结束,我院设计学系主任张笑楠,作为评审专家,参与了现场考察和项目评选。专家共分3组赴14个项目现场,对工程质量进行了全方位的复核,参评项目复核率达到70%。

 

 

  在评审会上,评审专家认真审阅申报材料,听取复核专家现场复核情况汇报,综合评议后,经投票遴选,阳县北岳庙壁画保护修复工程、山西陵川县小会岭二仙庙修缮工程、上海四行仓库修缮工程、江西富田诚敬堂维修工程、湖南通道坪坦风雨桥群修缮工程、广东顺德乐从陈氏大宗祠修缮工程、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四川三苏祠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陕西明长城建安堡保护加固工程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第98窟壁保护修复工程(以行政区划为序)10个项目获得“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称号。

 

  

 

      

 

   点评专家:常兴照 杜启明 付卫东 张笑楠 郑军 朱宇华

  

  附: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专家点评

  

  河北省曲阳县北岳庙壁画保护修复工程

  此项目的亮点有三个:一是针对病因的调查十分深入,对病因的治理充分有效;二是在生物排泄物的清除和柱位部分灌浆技术上有所突破,值得推广;三是项目完成后的持续监测为壁画的长期保存提供了科学基础。项目前期研究全面深入,不仅采取跨学科综合手段针对本体病害进行研究,同时还对壁画赋存环境以及其他致病因素深入研究,使方案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病因调查不局限于壁画赋存的小环境,而是对周边污染源和振动源也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治理方案。当地政府充分尊重项目组的建议,采取禁止大型车辆通行和搬迁关闭污染企业的手段有效治理了污染源和振动源。管理单位在项目结束后也按照项目组的建议采取措施解决了蝙蝠和鸟类的侵害,以及积尘的问题,有效保护了壁画。对生物排泄物的清除处理和立柱位置空鼓的处理技术上有突破,并有推广意义。虽然项目已经结束,但项目组仍然与管理部门合作,对壁画环境进行持续监测,积累数据,为壁画的维护保养提供依据。此外,敦煌研究院李云鹤研究员以80岁的高龄自始至终坚持在现场,每天在脚手架上指导施工,保证了壁画修复的质量。这种精神值得学习。项目成果可用于价值的展示与阐释,并可用于文创产品的开发,对壁画价值的传播有利。

  

  山西陵川县小会岭二仙庙修缮工程

  维修保护工作建立在对早期建筑价值的认识之上,充分体现了对早期建筑特征的保护修缮和留存展示。维修项目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保护原则,注重保持文物真实性、完整性。针对早期遗构,最大程度保存了原构件。现状勘察细致详尽,结合拆卸、加固、安装的过程均进行了详细的勘察、记录、分析和法式研究,对角柱升起、用材、斗栱特征等都对照宋《营造法式》进行了分析和比对,为科学认识和解读大殿遗构的宋代特征提供了支撑。工程管理体系完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完备、规范有效,加上专家论证会针对难点重点的指导,切实保证了工程修缮过程疑难点的处理和妥善解决。工程使用材料符合质量标准,施工符合工艺规范要求,工程质量验收优良,工程档案规范齐全。修缮过程注重研究,体现在法式研究和工程技术措施研究两个方面:大殿角梁加固措施的制定经过了同期建筑对比分析、数字化模型分析、现存构件再次勘察、力学测算、加固预设分析、材料鉴定、专家论证几个阶段。这一研究论证过程,对其他早期建筑修缮措施的确定也具有借鉴和示范意义。山门戏台墙体的结构内嵌埋钢结构补强措施,通过改变承重体系为钢结构承重,有效地纠正了外墙倾斜失稳的险情,补强了承载能力,增强了原有墙内柱抗震能力,对类似修缮工程也具有借鉴意义。工程竣工后,继续开展了后期研究工作,通过建立BIM系统开展了文物信息数据的管理,并与高校合作开展了文物建筑受力状况的监测和延续分析研究。二仙庙修缮完成后,继续延续了周边村民的二仙信仰,并为庙会提供了文化空间。

  

  上海四行仓库修缮工程

  上海四行仓库为近代仓储建筑,2014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是抗战时期淞沪会战中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地。此次修缮能够较为充分地展示文物建筑的文化、社会、历史、艺术等价值;通过对建筑西墙的修缮,还原了当年战争的遗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好地传达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在建筑南北立面的修复中,能够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保护原则,较好地保持了文物的真实性及完整性;现状勘察详细准确,勘察报告内容翔实,技术手段切实可行,设计方案规范严谨;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能严格遵守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工程管理制度完善,工程施工科学有序;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符合质量标准,施工符合工艺规范要求,工程档案规范齐全;在对建筑原有无梁楼盖抗震加固中采用的加大截面、增设阻尼器、增设阻尼墙、碳纤维加固、粘钢加固等新技术、新应用,能充分尊重文物的特性及固有的空间;维修中通过整治室外总体流线、拆除后期搭建、开辟纪念广场,提升了建筑的总体环境氛围,对周边环境和当地街区文化和历史的延续起到了示范作用。建议适当增加对建筑原有仓储功能的保留及空间展示。

  

  江西富田诚敬堂维修工程

  诚敬堂为古代民间大祠堂,也是红色革命旧址所在地,具有重要的古建筑价值和文化价值。项目前期勘察详细准确,方案编制规范。施工中坚持了不改变文物原状、保留文物基本信息的原则。对历史上多次干预(修缮、改建、重建、破坏)留存的有价值的信息基本上予以保留。坚持了最小干预的原则。工程对近期没有重大危险的部分,除日常保养之外没有进行更多的干预。而干预时,采用的保护措施主要以延续现状,缓解损伤为目的。施工中严肃对待现状中保留的历史信息,尽可能多地保留各个时期有价值的遗存,不追求风格式样的统一,是本次维修的一大特点。加固处理坚持了可逆性原则和可识别性原则。采用的技术措施基本不妨碍再次对原物进行保护处理,加固措施基本保证了文物建筑结构体系的完整性,经过处理的部分和原物基本协调又可识别,如三合土地面维修结合传统技艺,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地面,新修复地面既可识别,又与原地面基本协调。工程实施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革命标语等重要历史信息,并结合红色革命历史故事,布置了相应的展示,传达其具有的革命历史价值。维修项目考虑了所在村落的历史环境,为后续的村落整治改造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本。

  

  湖南通道坪坦风雨桥群修缮工程

  项目位于湖南省通道县侗族自治县,施工亮点如下:一是最大限度减少构件更换率,专项经费使用绩效大幅提高。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要求,控制构件更换率,实际更换量没有超过10%。坪坦风雨桥群修缮工程共八座桥,实际工程价500万元左右,平均每座桥只有50多万元,但每一座桥的工程质量均优质优良。二是充分尊重原工艺,传统技术的运用贯穿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施工单位深入调查了解风雨桥历史沿革与历次修缮信息,以弥补原设计方案中的遗漏;主动吸纳经过培训的当地侗族工匠参与施工;实施过程中,充分听取当地群众合理建议,纠正了过去一些明显改变原状的做法和施工错误。三是与百姓真诚互动,便民利民措施赢得民心。工程实施期间为方便村民通行,搭建了临时的安全便桥;修桥需要的工人尽量请当地群众;自觉接受老年协会和当地干群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施工人员与当地群众交流常态化,施工争议能及时处置。四是文物保护理念与传统技艺得到融合。工程竣工后,施工方及时将施工步骤、工艺照片及文物保护理念做成展板陈列在桥内,提高了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村民开始自觉保护古桥,不再驾驶摩托车穿行,不再随意放置农具,不再在桥内烧香。同时,影响了当地群众建房风格的审美取向,建造传统风格的住房变成时尚,促进了侗寨传统风貌的保护。五是项目所在村寨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气象。风雨桥的修缮不仅让村民获得部分直接收益,更重要的是为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与腾飞积蓄了力量、积攒了人气,以桥、村寨、田园、山水、侗族文化为组合的侗文化长廊显示出巨大的文化旅游魅力,一些村寨已从旅游发展中获得了初步回报,村民的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

  

  广东顺德乐从陈氏大宗祠修缮工程

  该工程分三期实施,历时七年,全部完成了对建筑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整体维修及保护,解决了古建筑地基基础、主体结构、装饰装修等部位出现的残损问题,消除了影响文物建筑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隐患。工程管理者对保护对象的历史原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历史资料搜集、研究,较为真实地恢复了陈氏大宗祠鼎盛时期的历史风貌。施工过程中敬畏历史文化遗存,注意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构,包括采用地基加固法而不是直接加固建筑基础、对倾斜的墙体采用整体扶正而不是简单的拆砌,注意采用技术手段保留已经失去结构功能的艺术形象部位的“历史碎屑”。注意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变化遗迹的保护,保留了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的口号标语,丰富了保护对象的文化内涵。严格遵守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工程管理制度完善,工程施工科学有序。针对病害类别,施工单位发明、使用了相关的维修技术并获得多项国家、省建设部门的相关奖项,相关技术总结报告已经发表、出版。设计单位采用“动态设计”(跟踪调整设计)方法,与工程结合紧密,为保证工程质量奠定了基础。维修后的陈氏大宗祠作为国内稀缺的社区博物馆,继续发挥着教化民众的功能。

  

  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历史上民间信仰活动炽盛,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的重要部分。在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下,造像出现了独特的装饰特点与病害问题。面对复杂的物质与文化、技术与艺术的问题,保护者在研究造像原设计理念与面貌传承状况的基础上,对这一独特的古代艺术成就代表进行了全面、认真的价值认知与梳理,对造像本体结构与岩体稳定性、相关材料、区域环境进行了大量测试、分析与研究,对造像本体石质、金箔与彩绘的病害类型与机理进行了包括X光探伤透视、红外光谱、三维视频在内的检测、分析与研究,对区域范围的岩土体进行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对传统材料与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筛选,对历史面貌与艺术构成进行了三维扫描测绘与还原,对区域文化背景进行了包括公众问卷在内的大量调研,最终形成了改善区域生存环境、治理病害、修复本体的保护思路。方案实施过程中,注意尊重并继承传统技术与材料,对新技术的应用设定了严格的前提条件。工程高度重视对后期预防性保护措施的研究,以期为文物本体造就一个相对理想的生存环境。工程同时重视对修复效果的跟踪问效,以作为今后保护工作的借鉴。

  

  四川三苏祠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

  四川三苏祠原是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历史上建筑及格局多有兴废变化,成为纪念三苏的民居风格的园林式祠堂。在历史积累问题及突发灾害的作用下,三苏祠残损严重。设计者在前期研究中,理清了保护对象的历史风貌与变化情况,将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与环境艺术要素均作为应保护的有价值的文化载体,同时对祠堂建筑的原属性及其风貌特点进行了价值认知,确认了三苏祠的保护要素及其重点,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维修方案。为保持文物的真实性,工程秉持最小干预原则,对倾斜变形的木构梁架不进行解体,而是采用传统的整体打牮拨正、抽梁换柱的工艺进行修复,即便是对松散的脊饰,也采用分段整体卸载、修复归安的方法,尽量保留历史原构。对换下的旧料,也进行了适宜的再利用。工程中注意对地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聘请了地方老工匠参与工作,尽可能保护了锤灰脊、竹编夹泥墙、空斗墙、三合土等地方构造与工艺细节。过程中多次开展专家咨询,设计者坚持跟踪服务工程,及时完善调整工程设计。在对文物建筑进行维修的同时,对不同时期的园林艺术要素也进行了整理保护。维修后的三苏祠既有祠堂的庄重肃穆,又保持了川式民居朴素清新的特色,还保留了三苏故居高雅的书卷气特色。

  

  陕西明长城建安堡保护加固工程

  维修项目坚持《长城保护维修工作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贯彻了“工程实施与考古勘探和现场实验紧密结合”的方针,通过考古勘探,探明了城墙瓮城形制与基础遗存、原有夯土层的位置、城墙基底宽度与材料、工艺,为后续采取的修缮措施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以研究为基础,从选土、灰土比例、土坯砖的强度、锚杆材料等,都通过实验室试验与现场实验来确保保护措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建安堡土遗址病害类型多,施工条件困难复杂,施工单位根据不同的现场条件,通过补砌、夯筑、回填、灌浆、封护等技术措施对遗址现存病害进行分类治理;施工中主要采用传统工艺进行施工,在最小干预的前提下首先稳定遗址结构,最大程度保证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效地延续了建安堡的古朴风貌。施工过程中,注重设计单位、考古单位的动态跟踪协作与紧密配合,设计单位能够及时深入现场开展技术交底,有效地保证了施工的顺利实施;工程管理制度完善,工程档案资料规范齐全,工程效果良好。建安堡是一个在用城堡,居民在其中生产、生活。项目组通过对居民的宣传教育,调动了居民保护堡墙的积极性。居民不仅积极参与保护工程,归回从堡墙上拆下的城砖,搬离在堡墙掏挖的窑洞,还自发修建围栏,防止其他村庄的居民从堡墙取土。保护成果惠及民众。项目完成后不仅提高了村民出入的安全性,也有利于村民开展民宿、农家乐等旅游活动,提高村民收入。

  

  甘肃敦煌莫高窟第98窟壁画保护修复工程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其第98窟壁画是敦煌五代时期绘画代表作,艺术价值极高。受自然环境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壁画产生了起甲、空鼓和酥碱等病害。对该窟的保护研究工作自1999年已开始,将前期工作重点确定为现状调查与环境监测等工作是非常正确的,反映了保护方案编制者对文化遗产的高度敬重。之后长达十年之久的较为详细的价值评估、现状调查、环境监测、制作材料与工艺分析、水盐运移等病害机理研究、修复材料筛选、脱盐保护技术研究、现场试验等工作,为保护方案的编制奠定了厚重的基础,值得业内学习与反思。壁画保护修复工程持续了五年,效果显著。该项目说明:设计、施工对壁画保护理念的准确把握和通力协作,是该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促进了保护程序的不断科学化;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是设计理念与技术措施得以全面贯彻与顺利实现的保障;先试验后实施的原则以及将研究和动态设计贯穿于工程实施全过程,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实现信息化施工、优化工程措施的有效途径;翔实、准确的工程档案记录与编写,是对工程全面系统的总结与凝炼,为后期的日常维护和合理利用提供重要依据;工程实施后的长期监测与日常维护的跟进是巩固保护效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