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活动» 笔走丹青,物载意传 ——访创空间古建筑彩画团队谢嘉伟

笔走丹青,物载意传 ——访创空间古建筑彩画团队谢嘉伟

  在北京,古建彩画似乎抬眼可见。然而对许多人而言,都是见得不少,懂得却不多,也不甚好奇,顶多不过遥遥一瞥,鲜有触及。在真正采访到古建筑彩画团队负责人——建研15级的谢嘉伟学长之前,几乎每天可以看到他分享的有关古建彩画的微信推送,下意识点进去,就把那些知识收了个满怀。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也是种事先了解。推送图文里丹青交织的明艳与纷繁的专业术语让人目不暇接,却又吸引着我们一探究竟。

  平日里“彩绘描金”、“雕梁画栋”的描写仿佛信手拈来。然仔细一想,何为雕梁画栋?“采饰纤缛,裛以藻秀,文以朱绿”,即是古建筑构件上满布的油彩。抛开最直观的形式,古建彩画在传统文化的角度隐着怎样的内涵?除去彩画本身,古建彩画在他们的创业路上又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出演了怎样的故事?

 

  

  (受访者:古建筑彩画团队负责人——建研15级谢嘉伟)

  

  带着诸多疑问,我们如约来到他的工作室。正在忙碌的他停下手头的工作,热情地欢迎了我们的到来。并不宽敞的工作室内堆放着各种各样的文件书籍,桌上一叠A4纸打印的彩画式样,是他最近的研究内容。落座后,就着他的研究,我们首先聊起了古建彩画。

  他很喜欢古建彩画,自从发现这一兴趣点后便一直从事相关工作,工作内容主要围绕北京范围内的官式彩画展开。他在故宫实习,参与故宫养心殿区域的前期勘察和后期文本撰写,最主要负责内、外檐彩画。他还向我们介绍了古建彩画这门艺术在国内的情况。古建彩画相关工作分为两类,一类针对文物保护,追求修旧如旧,坚持最小干预性原则。另一类是仿古的,想要什么样的建筑彩画就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比较随意,可以融入较多的个人色彩。

 

  

 

  

  (彩画作品照片)

  

  他所在的创空间古建筑彩画团队从事的就是针对古建彩画的文化创意工作,属于仿古类。“我们更多的是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对古建的理解加以运用,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他这样描述道,“创作的过程其实也很简单,古建彩画所内含的全是中国元素,如果你观察到了这些地方,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它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从而得到一些灵感,然后就可以把灵感和文化产品结合起来。”在他的眼中,这些都是很有趣的事情。

  他说着拿出两把造型精美的伞展示给我们看,这是团队成员李欣学姐所做的一套已经成型的文创产品。伞的纹饰运用古建彩画的“包袱”作为设计元素,包袱彩画的包袱心内容以“吉祥鸡”纹饰与篆体书写的“鸡”字交替共同组成8骨伞,纹饰指向和色彩等设计都带有独特的美好寓意,如“四季平安”、“金鸡报晓”。他们带着这套产品参加了一个关于鸡年生肖的文创竞赛。尽管只入围了初赛,通过这次经历,他们发现中国的文创产品拥有广阔的市场,关键在于如何把消费和创意合理结合。

  于是团队开始考虑把产品推向市场。然而要真正做出产品并进行推广,还面临着重重挑战。他回想整个创业历程,向我们讲述了团队运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首先就是嫁接不上。团队之中一个人要负责若干种事情,前期要联系厂家生产产品,但是后期发现资金不足,又要想办法解决资金问题,每个环节紧密相扣,哪一步出了问题进程都可能停滞。另外推广也是一大难点,作为学生,受所处圈子和精力等限制,很难实现大范围的宣传,也很难专注去卖自己的产品。他们一直在摸索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经过和老师的讨论,他们的团队还是以参加更多的竞赛作为现阶段的目标。我们也提出了一些我们能想到的办法,最后依然难逃现实的桎梏,我们所看到的问题还是太过简单,他们为解决问题做出的努力应该也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的多。

 

  

 

  

 

  

  (文创产品成果照片及相关资料)

  

  尽管遍经风雨,他依然记得团队成立之初的满腔热忱。那时他一直在为老师当助教,了解到有创空间这样一个平台。“我本身是非常喜欢古建彩画的,文化部和设计周的那些设计总监也说,为什么不把古建元素和现代的文创产品结合起来呢?时下非常火的故宫文创做得不就很好。”他一直就有创业的想法,受此启发后和几位同学一拍即合,古建筑彩画团队就这样成立了。

  他在古建彩画方面提供专业指导,其余几位同学在文创方面出谋划策,大家一起努力将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现实。我们坐在这间小小的工作室内聆听着他的描述,他们围坐在一起讨论得热火朝天,灵感的光芒接连不断地迸现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在谈到几经坎坷终于亲手拿到第一件产品时依然语带笑意,我们看到一颗颗对这项事业执着追求的心如那些古建彩画一般明亮耀眼。

  然而即将升入研三,他面临许多繁杂的事务,团队可能也要转交后辈。回想这段时间以来的创业经历,他收获良多。在此过程中他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他需要在自己不认识对方,或是对方比自己专业很多等等情况下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渐渐地,他找到了针对不同人的不一样的沟通方式,在复杂的情况下也能够与交谈者产生共鸣。

  热血饮冰难凉,尽数倾注进了笔底画间。听到他们一路走来从无到有的故事,他对这个团队留恋便不难理解。“我觉得不需要挣很多钱,只需要做喜欢的事情。至于创空间,我已经把平台搭好,希望有人能把它继续做下去。”他表示自己将继续从事古建彩画研究工作,也期盼古建筑彩画这一团队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

 

  

  (创空间工作室一隅)

  

  采访临近尾声之时,他举了两个例子,借此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一个是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只画了牛,却画出了五种不同的形态;另一个故事是盲人摸象,每个人都去摸一头大象,但最终大家给出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从多种角度看问题。他表示,建筑学不只有我们眼下正在学的建筑史和构造等基础课程,中国建筑学重点研究中国,是带有传统文化特征的,美学、易学等等都包含在内,我们在学习中可以把眼光放得更广。他还说,古建筑在中国有着因人而异的解读,所以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也不要急于肯定他人言论。很多研究都是间断性的,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只有把这个探索过程记录下来,才能理清脉络,不然难以发现片段间的联系和现象中朴实的规律。

  在发现自己对彩画的兴趣后,通过对古建的接触,他又发现了更多相关的感兴趣的东西。“毕竟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没有人强迫也可以不断进步。”这些也是他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的建议。

  比起一个创业者,交谈中他给我们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学者。他非常热爱古建彩画研究工作,从最初未曾谋面时的微信推送便可见一斑。他谈论起专业知识如数家珍,哪怕是讲给我们这些外行人,也能以我们听得懂的方式滔滔不绝。在一起工作的其他同学眼中,他也是一个积累丰厚、很厉害的人。他还曾作为演讲嘉宾,和大家分享他在故宫学彩画的成果和感受。

  时代脚步如此匆忙的今天,总有人不忘携上那些优秀的却被发展遗落身后的传统文化。我们听惯了传承,难免觉得这词说的有些虚无缥缈,而他让我们看到了传承如何落到实处。“像中国美院这样的美术学院有壁画专业,但古建彩画通常不在培养计划内;像我们的建筑学院有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但理工科的学生艺术造诣相对薄弱,对古建彩画也很难深入学习。”他深知古建彩画正处于一个怎样的境况。无论是通过自己的文保研究,还是通过推广文创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他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或许就可以算是被他的信念打动的一批人。

  坚定地走到了现在,可能创业的成功与否对他而言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认清了自己心系的方向,他还会在古建筑彩画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和所有如他一样的传承者一起。传统文化瑰宝有他们而终将不灭。

 

  

  (记者团成员与谢嘉伟学长合影)

 

  北京建筑大学记者团撰稿

  采访:记者团 风园161 尹蔚然

  古建161 毕熙建

  建实151 张彩阳

  文字:记者团 建实151 张彩阳

  古建161毕熙建

  风园161尹蔚然

  摄影:记者团 风园161 尹蔚然

  建实151 张彩阳